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文件要求,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思路与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契机,解放思想,创新突破,提质培优,围绕做强小学和学前教育,优化专业布局,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拓展非师范类专业比重,加快学校发展步伐。利用三年时间,全面提升内涵和质量,积极建设全国知名初等、学前师范院校;努力进入全省滚动建设的20所“双高学校”之中,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贡献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二、办学定位
总体目标定位:强化内涵,提质培优,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全国知名初等、学前师范院校。
办学总体定位:师范类、应用型、特色化。
办学类型定位:应用教学型初等教育师范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努力提升办学层次。
学科专业定位:以师范类教育为主,做优做强小学教育群和学前教育群。拓展非师范类办学领域,积极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技术专业群、艺术教育专业群、社区老年教育专业群、研学旅行教育专业群,构建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情怀和道德素质,掌握教育规律,熟知学生成长规律的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四有”教师、未来卓越教师;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淄博,面向山东,辐射全国,服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三、办学方向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地把四个服务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指南;坚持不懈地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推进,坚持以教师教育特色求发展,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创建全国知名初等、学前师范院校。
四、办学规模
充分论证全省、全市对小学、幼儿师资和高素质职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实现1万人左右在校生规模,师范类以小学幼儿教师师资培养为主,非师范类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五、重点任务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党委负责制。
2.抓实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创新工作载体,坚持开展有温度、有厚度的思政教育。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校师生。
3.以“品牌”建设推动基层党建质量全面提升。坚持党建工作责任制,推进党组织建设标准化、规范化,促进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全面深化基层党建“双创”工作,持续建设培育一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打造党建工作特色品牌。
(二)全面实施贯通合作培养
1.积极争取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艺术教育等师范类专业分别与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高校的“3+2”专本贯通培养。积极争取山东省公费师范生、地市委托培养计划。继续做好学前教育专业“三二分段”招生培养。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小学、幼儿师资。
2.积极探索非师范类专业与应用型本科的“3+4”培养,抓好信息技术、研学旅行、社区老年教育等专业群的专本贯通培养点,不断增强职教专业实力,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提高服务社会能力。继续推进非师范类专业与地方中职的“3+2”培养,办好与现有中职学校的合作专业,主动对接社会需求,抓好衔接,加大对外合作力度,扩大专业布局领域。
3.加强与首批“双高”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从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带头人培养、双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培养等多方面借鉴学习,不断探索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加强综合保障,确保双高建设质量。
(三)突出建设高水平专业群
1.做优做强“小学教育”、“学前教育”2个专业群,努力建设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小学教育”专业群增设科学教育、体育教育等专业,完善专业群结构,注重在课程模块、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增强辐射力、引领力和影响力。在综合培养、一专多能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模块设置方面,大胆创新,为全国同类学校和专业提供典型经验。立足全省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指导、引领区域小学教育的能力,助推区域内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全省全市的教师培养培训提供有力保障。“学前教育”专业群对接社会需求,增设早期教育、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特殊教育等专业,完善专业群结构。优化各专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方案,促进教育理论与幼儿园一线教育实践密切结合,发挥全省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全省特色专业建设点作用,提升建设水平,增强在业内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在专业学习与技能竞赛“赛教融通”培养模式方面,科学创新,为全国同类学校和专业提供典型经验。
2.策划建设“艺术教育”、“信息技术”2个专业群,以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标准进行建设。“艺术教育”专业群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调整后的动漫制作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陶瓷琉璃设计与工艺和新增设的工艺美术品设计等专业,发挥学校艺术教育和美术设计的师资及专业优势,为地方文化艺术繁荣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信息技术”专业群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主,与微电子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安全与管理等3个专业共同组成,主动对接全省、全市新兴产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
3.筹划建设“研学旅行”、“社区老年教育”2个专业群,以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标准进行建设。依托学校师范教育和文化研究优势,紧密对接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好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旅游管理等专业。通过文旅学院加大地方文化研究与开发力度,挖掘更多优质教学资源及课程,研发开拓丰富多样的研学项目,与旅游研学基地建立深入合作机制,开展项目教学,实施课程联合开发和订单式培养模式。紧密对接医养健康、现代服务业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好老年服务与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2个专业。依托学校师范教育优势,重点在社区教育、家校协同教育、老年教育、老年心理调节等方面加强建设,与民政等部门和老年大学、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实体企事业单位、部门开展深度融合,系统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项目化管理的培养思路,完善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实施订单式培养,服务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培养适合地方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校地融合
1.夯实师范类专业基础。充分发挥“师”字头优势,坚持小学教育“综合培养、分科主修、全程实践、一专多能”和学前教育“综合培养、学有专长、全程实践、注重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全省小学、幼儿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培养高素质小学和幼儿师资。紧密贴近新时代小学和幼儿师资需求,进一步完善专业门类,优化课程设置,从专业课程、教学基本功、实习实训等多个方面不断提高专业培养水平,助推区域内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全省全市的小学、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供有力保障。
2.积极发展非师范类专业。全面对接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依托现有办学优势,新增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早期教育、社区养老管理与服务等专业,涵盖电子信息、文化艺术、公共管理与服务等职业教育大类。对照专业建设标准,加强专业规划、课程设置与开发,探索合作培养模式,为地方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创办建设文旅学院。在学校社会科学、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设立文旅学院,主要负责文化旅游等相关专业及课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管理工作。积极做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生管理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抓好校企合作、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及推广等工作。
(五)着力建设高水平双师教师队伍
1.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实施“一高两强”双师队伍建设工程。建设师德高尚、理论教学能力强、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健全高水平双师队伍引进、培育、管理、服务、考核机制,深入推进校企共育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专业群带头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教师多维培养体系,完善优绩优酬评价激励机制和多元化薪酬分配制度。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争取实现省级教学名师8人,青年骨干技能名师5人,精品共享资源课程50门的目标。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2.积极“引才引智”,建设人才积聚高地。制定学校《进一步加强引才用才工作的实施办法》,完善教师招聘制度,科学制定引才标准,设置人才专项资金,积极参与“名校人才特招”行动,实施高端人才“一事一议”,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根据学校重点专业(群)建设需要,引进和聘用100名国内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创建高校或全球TOP300海外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引进、培养和聘任30名博士研究生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及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0%以上。落实新进专业专任教师需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关专业技术资格、通过直接考察方式招聘业界优秀人才的规定,积极引进首席技师、齐鲁工匠、技术能手、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等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针对非师范类专业需求,引进20名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落实20%编制员额用于自主聘用兼职教师政策,采取挂职兼职、特聘岗位等方式,并参照高级职称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确定报酬的形式,从小学幼儿园、行业企业选聘名师、骨干教师、企业家、工匠(大师)、文化大师,担任学校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充实兼职教师库,打造高水平兼职教师团队。
3.实施“校企共育”计划,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加强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建设,修订完善学校《关于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研究制定学校《专业教师双证书上岗实施办法》,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小学、幼儿园、相关产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和职业技能训练,参与小学幼儿园教学改革或企业技改项目和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建设有学校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建立与小学幼儿园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双向互派机制,支持专业教师进校学习、进企实践,名师、兼职教授、企业技师进校指导,校校共育、校企共育,实现师资水平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专业教师与小学幼儿园、企业技能专家的深度合作。遴选一批“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合力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综合能力与素养提升实践平台。重点在职业素养、教科研能力、信息化应用等方面对教师进行阶段化、立体化、渐进式的培训。采用校内和校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支持教师参加教学资源库建设、混合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竞赛等项目,提升教学能力。线下依托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国际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等,组织实施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4.加强师德体系建设,培育“四有”好教师。发挥学校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将师德教育延伸到人才培养之中,建设“专兼结合”的师德教育师资队伍,开发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师德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建立师德教育基地,建立师德建设专家库,积极发挥教师自身师德建设主动性和自觉性,将师德修养自觉纳入个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实践活动中。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教师准入机制,坚决把好入口关,在教师招聘录用和人才引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德行考察。新教师入职培训时,开设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举行新教师入职宣誓仪式,使师德教育成为教师职业培训的第一课。把师德作为班主任、辅导员遴选的首要标准。将师德表现作为有关推荐评选的首要条件。严格师德失范惩处,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积极营造以德从教、以德治学的良好氛围。
5.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创造活力。实施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推进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改革,修订完善相关制度,激发教师创造活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促进教师队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立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突出师德导向和业绩导向,构建德技并重立体化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探索分类设岗、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坚持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实行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全方位、多形式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模式。完善“双师实践”教师考核办法,基于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类别,实施差异化考核评价,从品德、业绩、能力等方面实施精准考核,提高考核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6.坚持多措并举,营造良好成才氛围。实施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青年教师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研发企业等相关机构合作交流,扩大合作领域和科学研究范围。充分利用省市有关政策,加强对人才留学支持力度,扩大青年教师海外交流学习项目规模,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和国内访问学者等项目,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实施教师提升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引导广大教师提升学历学位,全力支持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通过选派导师、成立工作室、建立团队、加强培训等形式,引导高层次人才快速成长。设立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突破学校发展标志性指标的人才进行重奖。改革人才评价办法。突出岗位职责导向,以岗位任务和聘期考核为抓手,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与评价主体,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对高层次人才的业绩跟踪考评机制;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对不适应教学科研岗位者实行转岗分流或解聘、低聘,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用人激励机制。
(六)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1.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与有关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等专业方面,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引领、岗位实训”的办学模式,实施订单式培养,为全省全市培养高素质的人工智能行业技术服务型人才。依托自身优势,借助知名企业在师资培养、软件开发方面的力量,在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专业领域开展探索式合作。
2.开展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探索。依托设立的文旅学院,加强在齐文化、聊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抓好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研究,开展好研学旅行、文化旅游等有关专业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探索与国内知名教育集团开展混合所有制实验。
3.推动产教融合。提高信息技术、研学旅行教育等专业群的建设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立足服务地区产业经济,对接新兴产业布局,积极与驻地企业开展合作培养。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发挥自身优势,推进校城融合发展,主动承担实施更多校城融合项目,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4.发挥好小学教师、幼儿教师教育基地作用,建设好全省职教教师教育基地。提高师范类专业建设水平,培养培训高水平师资,深化校校合作,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地方基础教育发展。加强全省职教教师教育基地建设,抓好“产学研”一体化研究,指导参与区域经济、人力资源和企业发展等方面研究,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教研体系,培养高素质职业教育科研队伍,培育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力度,创新培训模式,整合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结合学校与省市社会、文化融合发展实际,拓展培训项目,积极服务社会发展。
(七)落实五项办学自主权,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1.结合上级编制部门要求,规范编制学校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并备案。启动实施机构调整设置和内部单位人员编制核定工作,理顺单位内部治理关系,调整和明确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各院系的责、权、利,建立基于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和绩效工资分配体系。
2.全面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控制总量内的人员享受同工同酬、同等待遇。在人员控制总量内自主制订岗位设置方案,科学合理确定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岗位比例,岗位设置适当向一线教师倾斜,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自主制定岗位任职标准和管理办法,体现重品德、重业绩、重能力、重社会服务的导向,自主竞聘上岗、按岗聘用、以岗定薪、按绩取酬。
3.依据事业发展、专业建设和队伍建设,自主安排、执行用人计划,自主公开招聘各类人才。落实淄博市“人才金政37条”,配套制定实施学校人才引进和内部培养政策。坚持公开透明原则,对确定的招考标准、内容和程序,及时在市人事考试官方网站和学校官方网站公开向社会发布,严格办事流程,实行全过程监督留档,规范事后备案。压实院系人才引进责任,结合新专业、新课程、新项目,加大引进和培养紧缺急需领域的师资和技术技能人才,充实人才储备库。规范执行简化编制、岗位审批流程,自主优化招聘方式,分批次参加“名校人才特招行动”招聘,灵活采取直接面试考核,草签协议录用等形式。为顶尖名校毕业生引进搭建人才绿色通道,不受单位编制数量限制。
4.完善学校与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制定院系责任清单,扩大各院系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权,优化各院系资源配置与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各院系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推动资源配置向教学一线倾斜,调动在人才培养、技术研究、服务社会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服务型部门建设,将工作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政策引导、服务与监督上来。
5.优化选人用人机制,激发干部活力。贯彻高职高专内设机构中层正职干部下放管理权限的精神,启动实施干部岗位设置和选任工作。突出政治标准和实干实绩,着力选拔能担当善作为的高素质干部,坚持事前沟通、任前备案,实现自主聘用内设机构干部。
(八)深入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
1.完善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修订完善学校章程,推进规章制度“废改立释”工作,确保制度执行力,实现靠制度管人管事全覆盖和常态化。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督察和考核力度,构建现代大学先进制度文化。加大教师教育的纵深研究,布局发展路径和结构治理,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和标准建设,注重构建评价及反馈机制,形成现代化高水平治理体系。
2.突出优教优酬和差异化激励,制定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落实《淄博市职业院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学校绩效工资水平最高可达到区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基准线的5倍。学校对外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结余,可提取50%以上用于教师劳动报酬,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实施总量控制、二级管理,让院系部门获得更大分配自主权;强化岗位管理,以岗定薪,分配向关键岗位、重要岗位倾斜,向学生评价高且教学质量优的教学一线人员、社会服务成果突出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将岗位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体现岗位差别,奖励性绩效工资占比不低于60%。以优教优酬、多劳多得、按贡献分配、会动手者优先为导向,制定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人才薪酬管理制度,完善高水平成果奖励办法,积极探索构建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体,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多种薪酬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薪酬体系,落实专业教师可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等规定,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导向激励作用。
3.制定落实职称评聘改进的具体方案,突出教书育人和竞争择优。把教书育人的投入与成效纳入教师学术评价体系,克服学术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五唯”倾向。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具体方案,从教书育人、师德表现、教学工作数量和质量、教科研成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实行量化赋分、同行评议和专家推荐相结合的评聘办法,坚持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坚持竞争择优,坚持统筹兼顾等原则,降低学术论文、奖项等成果件数和比重,提高教学水平和教书育人成效比重,对职称申报人员进行综合评价,引导教师潜心育人、树人,“慢工出细活”,进行真正有学术价值的科研项目,进行更多为教书育人服务的研究,沉下心来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按照有关规定单列指标、单独评审。加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后聘期考核,建立能上能下的聘任机制。
4.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质量标准建设。实施学分制改革,建立起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计量制和学分绩点制为核心的学生个性发展平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加快推动师范类专业认证,修订完善现有师范类专业人才培育方案。加大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力度,抓好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结合,促进优势特色专业的全面发展。完善专业标准体系建设,探索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高质量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有计划开展教材及教学资源的开发,立项一批精品教学资源共享课程,主动对接全市社会需求和产业经济发展。建立教学资源库和专业群教育教学的监测机制,提升数据分析及动态反馈效率,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及预警,规范人才培养过程。
(九)打造培训品牌,提升服务能力
1.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打造培训特色品牌。发挥山东省教师教育基地和淄博市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作用,秉承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并重原则,突出学校师范办学特色,积极承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干)培训任务,为教师提供精准优质的培训服务,着力打造基于教师自我需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特色品牌。争取承担补贴性培训规模达到每年10000人日,培训创收额200万元。
2.发挥非师专业优势,开展社会培训与技术服务。依托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面向中小学及幼儿园提供陶艺制作师资培训服务、面向社会爱陶人士提供陶艺制作培训以及烧制服务、面向陶瓷企业提供艺术指导服务。依托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开展锐捷网络管理员认证、硬件组装维修培训、腾讯云计算认证、多媒体设计认证等。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开展创客大赛培训、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信息素养培训、人工智能企业员工素养培训等。年培训规模逐步达到15000人日,创收额150万元。
3.依托学校资源优势,承担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开设书画、剪纸、无人机、机器人等特色课程并配有实践活动场地。依托学校资源优势,做好政府安排的面向残疾人、下岗工人、退役军人等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承办其它培训与竞赛等活动。发挥学校民间剪纸教学名师作用,开展面向社会的剪纸培训,提升大众剪纸技艺传承。着力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构建服务终身学习的现代培训体系,满足个体多样化的需求。争取年培训规模逐步达到25000人日,培训创收额200万元。
4.完善激励政策,促进社会服务创新发展。制定《学校社会服务收入管理办法》,明确社会服务收入的范围,规定收入分配及支出管理。将归口管理职能部门的年度社会服务收入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学校绩效管理,超出年度目标部分按30%比例列入下一年度预算。部门单位的年度社会服务收入总额按3:7(学校30%,部门70%)的比例进行分配。设立社会服务培育基金用于支持部门单位拓展社会服务项目。完善创收激励政策,调动部门单位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促进社会服务不断创新发展。
(十)全面加强发展保障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按照办学规模,积极争取建设新校区,新增土地使用面积。推进1万平方米实训楼工程建设,预算投资4068万元。新建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积极购进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等,满足办学需求。
2.加强智能性、特色性、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山东省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品牌和师范专业特色优势,优化基础设施及实训保障条件,建设高水平智能性、特色性、开放性的现代职业实训基地。继续完善现有师范生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学前实训基地、艺术实训基地、自然科学实验实训基地、信息技术实训基地、体育素质实训基地、STEAM实训基地、高职专业群实训基地,进行共享智能化改造提升。
3.大力拓展校企合作共建高标准现代化实训基地。与知名企业、国内优秀小学和幼儿园、各地文旅局和社区进行深度合作,共建人工智能、数字媒体、远程互动教学、研学旅行、老年教育等实训基地。建设期内建设实训基地7个(包括共享性的大型智能实习实训基地3个),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个。争取参与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建设中小学职业体验基地。
4.强化资金使用效率,提高经费保障水平。积极争取财政拨款力度,不断扩大学校收费自主权,增强学校创收能力。加速后勤社会化服务改革,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经济资源开展有偿社会服务活动,形成学校办学经费的有效补充。积极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加强实习实训及基础设施建设。将每年项目建设专项经费分年度列入学校预算,加强预算执行、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十一)积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1.实施并深化中韩、中俄、中日合作办学项目。加强中韩合作项目的政策引导,适度扩大招生规模,鼓励项目内学生赴韩国提升学历层次。逐步优化该项目师资配置和课程设置,更好发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深化与莫斯科市立师范大学等俄方高校交流联系,实施中俄艺术类专业合作办学项目,打通毕业生3+2赴俄攻读本科的通道。依托行知合唱团,推动与俄方高校艺术团的交流、互访。深化与日本教育机构、高校的互访及合作,拓展在基础教育、老年福祉、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合作,引进相关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及师资培训体系。
2.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院校的合作交流。加强与泰国博仁大学和格乐大学的沟通、交流、合作,拓展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高校的合作。依托“一带一路”国家院校和企业交流协会等职业教育国际组织平台,实施有关合作项目,强化与“一带一路”国家院校的深度合作交流。
3.加强国际化师资培养,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支持教师赴境外参加业务培训、开展学术交流、任教访学。加强与友好院校合作,聘请境外顾问和客座教授,建立境外知名专家或教授工作室,促进中外人文、学术交流。鼓励试行双语教学,探索在ESP(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指导下,以英语进行专业课教学的思路。开设英语和小语种(包括韩语、日语、俄语等)选修课,鼓励学生参加外语选修课学习。出台激励政策,引导学生赴境外学习,推动语言研修生、交换生、语言夏令营等文化交流学习的开展。
4.探索建设鲁班工坊、语言中心。依托学校陶瓷(琉璃)设计与工艺专业,打造学校专业名片,面向“一带一路”等国家,探索建设鲁班工坊,推广专业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技术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培养国际化的陶瓷(琉璃)设计与工艺人才。探索建设语言中心,推广中国文化,教授汉语言,扩大学校知名度。
(十二)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1.升级基础设施架构,提速智慧校园建设。搭建万兆进楼、千兆到端的高速网,加快5G网络布局,为智慧校园提供实时数据来源和控制网络支撑。基于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建成弹性扩展的云计算中心机房,实现资源按需动态分配。打造“一数一源、同源共享”的数据中心,形成数据中心架构,为教学和管理的智能化提供标准的数据支撑。优化出口安全、数据中心、用户终端、信息审计等多级别多维度的安全管理与配置,构建“可信、可控、可查”的信息安全体系。
2.线上线下虚实交互,实现智慧教学。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慧学习新生态,实现普适化教育与个性化学习的有机结合。创新“智慧教室、虚拟仿真、网络教学”三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差异化、个性化的泛在学习,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基于过程数据的智能分析,形成精准的过程性评价,科学实现过程与成果于一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打造集专业设置、岗位技能分析、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目标管理、专业评估预警与动态调整为一体的专业建设管理系统。
3.数据赋能管理服务,实现智慧管理。完善应用系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决策科学化和管理高效化的新机制。依托数据中心,实现学生成长可视化、教师发展可视化、服务对接精准化。构建智慧校园微应用,全面推行企业网微信的前端应用体系和移动信息门户,建立大数据、微应用的掌上应用平台。建设网上办事大厅,实现业务流程一网通办,一站式线下自助办理,实现服务个性化。升级“一卡通”基础设施,引入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智能接入方式,营造无感互通的便捷校园环境。
4.构建信息生态系统,全面建设“智慧淄师”。构建阳光校务、网络学习、平安校园、节能校园、和谐校园、数据校园六大平台,形成智慧教学、管理、生活、服务的集聚地。全面建成“一站、六平台、三中心”的智慧校园和便捷、智能、高效、安全、和谐的“智慧淄师”,构建“网络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管理科学智能、服务便捷高效、生活绿色和谐”的信息化生态体系。创建全国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校。
六、工作保障
(一)成立机构,加强力量。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相关副校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推进“双高计划”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双高计划”建设,按照清单制、告知制、督查制严抓工作任务落实落地见效。
(二)全员参与,压实责任。各部门、各单位要将思想统一到“双高计划”建设的精神上来,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按照方案要求对标对表,扛起学校事业发展责任。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责,进一步细化工作清单,排出时间表、路线图,将各项工作任务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措施,汇聚起推动双高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办学自主,深化改革。以地方产业和就业需求为导向,积极争取管理体制、专业设置、教师待遇、职称评聘、校企合作、教师招聘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大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探索自主聘任内设干部、自主设立内设机构、自主确定用人计划等,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
(四)协调争取,群策群力。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加大对外协调和政策争取力度,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省教育厅对学校“双高计划”建设的政策及资金的支持。加强与驻地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与广泛合作,结成发展共同体,群策群力,推动形成“双高计划”建设的丰硕成果。
附件:1.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工作
任务清单
2.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党
委书记和校长重点突破项目
3.淄博市支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教育
创新发展具体举措
4.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
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附件3
淄博市具体支持举措
一、发展规划方面
1.支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入教育部“双高计划”建设滚动支持的20所院校。
2.全力支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高校。
3.支持4所市属高职院校改扩建工程,改善提升基础办学条件。
4.支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文旅二级学院。
二、制度政策方面
5.2020年6月底前,出台《淄博市职业院校五项办学自主权实施细则》,由学校在限额内自主设立内设机构并报机构编制部门备案,自主设置岗位,自主确定用人计划,自主确定招考标准、内容和程序,在相应人事考试官方网站公开招聘岗位信息、自主招聘各类人才,实行事后备案。大力推进公办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由学校自主聘用内设机构干部,推行校内岗位聘用制。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按规定在目录外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培养紧缺急需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
6.2020年6月底前,制定出台《淄博市职业院校专任教师考察招聘实施办法》,业界优秀人才担任专任教师,可通过直接考察的方式招聘。
7.2020年6月底前,研究出台《淄博市职业院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允许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水平最高可达到区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基准线的5倍。
三、人才培养方面
8.支持高校参与军民融合人才培养。
9.鼓励高职、本科院校扩大招收市内中职毕业生,扩大贯通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10.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按规定在目录外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培养紧缺急需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
11.支持职业院校实施社区教育,开展公益性继续教育。
四、专业建设方面
12.支持鼓励职业院校增设与地方产业契合度高的专业。
13.支持各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发展,实行专业备案总量调控机制。
14.推进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支持职业院校与国外院校合作开发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教学标准和优质课程,建设一批国际化学科专业,为淄博市企业“走出去”提供外向型人才。
15.支持各职业院校建设“中坦汽车工程”鲁班工坊、“马耳他陶琉艺术”工坊,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合办学和交流。
16.鼓励支持高校与淄博市企业合作办专业和二级学院,增强高校专业调整活力和动力,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五、经费保障方面
17.支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设高端人才公寓。
18.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确保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向职业教育倾斜,到2020年底,公办职业院校债务逐步化解完毕。
19.落实学校20%编制员额内自主招聘兼职教师政策,参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核拨财政经费。
20.探索建立“基本保障+发展专项+绩效奖励”的财政拨款制度,逐步提高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
21.落实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奖补政策。
22.落实教育费附加不低于30%和地方教育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职业教育政策。
23.支持学校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强实习实训及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升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水平。
24.落实职业院校开展培训的激励政策,培训量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全日制学生培养工作量,在原总量基础上及时核增所需绩效工资总量,在内部分配时向承担培训任务的一线教师倾斜。
25.允许职业院校将一定比例的培训收入纳入学校公用经费。